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1.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内部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2.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1)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
(2)债权人
(3)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4)社会公众
知识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速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两石两重,湘西比景”。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作出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的应用依赖于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质)和金额大小(量)两方面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
注意: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不能滥用谨慎性)
8.及时性——信息的时效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及时性包括:
(1)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2)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3)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财产清查的种类
(一)按照清查范围分类
财产清查按照清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
全面清查是指对所有的财产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核对。
全面清查由于清查范围大、内容多、时间长、参与人员多,不宜经常进行、需要进行全面清查的情况通常有:
年终决算前;
企业在合并、撤销或改变隶属关系前;
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
企业股份制改造前;
开展全面的资产评估、清产核资前;
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等。
2.局部清查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只对部分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
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参与人员少,但专业性很强。
局部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流动性大的财产物资:
(二)按照清查的时间分类
按照清查的时间,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2017重庆会计从业《会计基础》知识点:财产清查的种类
1.定期清查
定期清查是指按照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进行的盘点和核对。
2.不定期清查
不定期清查是指事前不规定清查日期,而是根据特殊需要临时进行的盘点和核对。
不定期清查,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清查的对象和范围。
不定期清查主要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财产、库存现金保管人员更换时,要对有关人员保管的财产、库存现金进行清查,以分清经济责任,便于办理交接手续。
(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损失时,要对受损失的财产进行清查,以查明损失情况。
(3)上级主管、财政、审计和银行等部门,对本单位进行会计检查,应按检查的要求和范围对财产进行清查,以验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
(4)进行临时性清产核资时,要对本单位的财产进行清查,以便摸清家底。
(三)按照清查的执行系统分类
按照清查的执行系统,可分为内部清查和外部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