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记(míng) 皎洁(jiǎo) 酣然入梦(hān)
B. 积攒(zǎn) 洋溢(yì) 不折不挠(náo)
C. 雕镂(lòu) 淳朴(chún) 花团锦簇(cù)
D. 冠冕(guàn) 恳切(kěn) 接踵而至(zhǒng)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完了所有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B. 优雅风度靠祖祖辈辈的经验积淀而成,且标致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
C.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连声的一刹那。
D. 她从池边崛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娃娃样的东西。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可敬的。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清扫每条街道,为市民创造洁净的环境;人民教师诲人不倦,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还原一件件残损的物品……说到他们,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A. 一丝不苟B. 诲人不倦C. 妙手回春D. 油然而生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
B.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让成都市民常常能够在天晴时看见远方的雪山。
C. 校园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D. 为了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文化中国行”系列活动。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 委:舍弃
B.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 未尝稍降辞色 色:颜色
D. 俟其欣悦 俟:等待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必以分人
C. 益慕圣贤之道 无丝竹之乱耳
D.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如土石何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 (我)收集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B. (我)收集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 (我)抄写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D. (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8. 下列从选文得出的道理,只能在甲文中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①交友应以信 ②待人应以礼 ③求学应以勤 ④辩驳应以理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露从今夜白,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朗读时,眼到口到,朗读内容更容易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文章。同时,朗读还能训练口语发音,使朗读者字正腔圆。
③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技巧。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另外,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再者,语调的高低变化,让声音富有音乐美感,也能表达出作品细腻的情感。总之,朗读时要依文而读,以读传情。
④朗读是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不妨打开课本,朗读起来吧。
(摘编自《中国教师》,有删改)
乙
“朗读课文热潮”的背后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
②只是“朗读课文”,为何就那么吸引人呢?文字被注入声音,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生动地演绎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另一方面讲,那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在所读课文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格调明快的《春》,深沉感人的《背影》,恢弘大气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本身就富有情感,文字很有表现力,作为朗读材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④如今,学生时代所学的课文被精彩演绎,成为了互联网上具有热度的朗读视频。这些视频加上了适宜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片、音乐等。这样的技术手段,使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更为具象。此外,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⑤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 关于“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做法有哪些?请分点概括作答。
11. 甲、乙两文以同样的语句开头,哪一处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掉?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12. 某同学要选择本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则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参加课文朗读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参照示例,给他提出两条建议。
示例:朗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调要高,表达友人的愤怒。
五、作文(60分)
13. 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辛勤地劳作”“金色的颗粒”彰显自然的法则,藏着成长的密码,蕴含辩证的关系……上面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4.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15. 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 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 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 与他田比 比:相比
B. 后列嘉树 嘉:美好
C. 志恭因造予 造:到……去
D. 始为蒲苇之陂 陂:池塘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2)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18. “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学校开展“循变化,品人物”的主题读书活动。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9. 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是品析人物的有效方法。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符合作者对其情感变化是“从讨厌到追念”的两项。( )
A. 陈莲河(《父亲的病》)B. 衍太太(《琐记》)
C. 范爱农(《范爱农》)D. 阿长(《阿长与〈山海经〉》)
20. 人物的行为变化,往往折射其内心追求。下面哪一项匹配不恰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修改不恰当的“内心追求”。
A.未找到共产党的踪迹,朱德去北京继续寻找。(《红星照耀中国》)——对革命道路的追寻
B.了解疯女人的真相后,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简·爱》)——对个人自由的渴求
C.爆发第一次冲突后,保尔决定离开冬妮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崇高理想的坚守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村庄的秘史
高卫国
①我脚下流淌的是一条具有神力的河,与其说河里面流淌的是水,不如说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那些流走的时光也如同河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浑浊,一会儿清澈。
②望着眼前的水痕,前几日水涨满河床的情景就如同一个斑驳的梦影。小河水落之后,河床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大青石清晰地裸露出来。我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偶尔在石头底部的水洼里可以捡到铜钱,也有人在水底摸出过碎瓷片,水里还可以见到残破的石碑。它们都是村庄的一部分,曾见证过祖先的生活。那一刻,我脑海里掠过一句诗:“河流是村庄的一部秘史。”
③春风送暖,两岸的垂柳吐出了一片鹅黄。春光斜斜地铺在河面上,垂柳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几只鸭子拍打着翅膀跃入水中。夏日炎炎,柳树的浓荫罩在河面上,小鱼也游过来躲在浓荫下乘凉,不远处的荷叶下有几只青蛙正在鼓着腮鸣唱。秋风浩荡,站在堤坡上,能听见河水冲刷石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含混、低沉,似乎是从时间的纵深处传来,它知道河流的秘密,也洞悉村庄的过往。冬日来临,柳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摇落到河面上,站在岸边看河水奔流,一副阅尽沧桑的神态。要不了多久,雪花飘落,河流两岸就会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一景一物,都在讲述着村庄四季变化的秘密。
④河岸上的垂柳、芦苇、龙须草、碎叶莲,还有水中的小鱼、青蛙、水鸟、野鸭子,这些植物和小生灵一起丰富了生命的底蕴,我在与小河的对视中获得了“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
⑤我站在桥上俯视这条河,如今的河道比我小时候见过的河道弯曲了许多,河两岸密匝匝的芦苇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垦的农田。这使得我眼前的小河缺少了蓬勃的生机。
⑥有河流的村庄,都是古老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河上架着的那座石拱桥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桥墩上端的两侧雕刻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大字。童年时期,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我都心生欣喜,因为我可以从这几个字里面指认出我的姓名。祖母曾讲过,石桥修建前,这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木桥,是我们高家和霍家两姓族人出钱出粮建造的。可是建桥的过程并不顺利,两家因为桥的高度发生过争执。但是那些陈年往事随时间卷入流云之后,两姓人家依然会和谐相处。如今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庄,共有十几姓人家,就算是扯不上亲戚关系,也一定有着前面几代人的交情或来往。
⑦我在脑海里沉思村庄历史的同时,再一次打量眼前的河流,不禁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下的一句话:“滔滔不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会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雄伟、超人的生命。”
⑧小时候,我行走在河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个高姓的牧羊老人,他低头看着河面的流水和流水中被风卷入的落叶,也看水中的枯草。夕阳在山,霞光浓稠,桥头走过来一个庄稼汉和两个妇女,牧羊的老人将悠闲的山羊从河坡草地赶到了桥上,与他们一起走进了画面里。
⑨如今那个牧羊老人早已长眠于小河北岸的泥土之中,他头枕着堤坡下的泥土,依然可以望见缓缓流淌的小河。
⑩河水永不停息,看村庄里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平静地流逝,如同天上流逝的云。天空如此阔远,地面布满褶皱,河流也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变老了。
?那些远去的日子有一部分浓缩成了我记住的过往,还有一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然沉入时光之河的深处,犹如______
(选自《202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21. “河流”为什么是“村庄的秘史”?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2. 文章删掉第五段,上下文依然可以衔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23. 下面哪一选项中的句子更适合放在第十一段空缺处?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A离乡的我将穿不上的旧衣抛在了残破的老屋……
B儿时的我打水漂时旋出去的瓦片沉入了眼前的河流……
24. 作者在写眼前河流时多次回忆过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根据下表内容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成果 | 名字及其来源 |
运送航天员往返的载人飞船 | 神舟——谐音“神州” |
进行科研的月球探测器 | 嫦娥——神话故事 |
用于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的飞机 | 鲲龙——文学形象 |
用于地月通信的中继星 | 鹊桥——民间传说 |
(1)下面是根据上表内容得出的有关“科技成果命名”的特点,其中有一项错误,请找出并修改;同时再补写一个特点。
①关联技术 ②取材经典 ③彰显文化
错误项:______,修改为:______ 补充:______
(2)请结合上表中有关“神舟”的内容,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因为“神舟”意为“神奇的船”,用“神舟”来命名载人飞船,符合它自身的特点,很贴切;另一方面,②______,所以名为“神舟”而意为“神州”,表明其“中国造”的身份,③_______。④______,今朝探索宇宙:“神舟”载人飞船,实现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飞向太空的心愿。
(3)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请仿照示例,结合上表内容,为“嫦娥”月球探测器和“鲲龙”飞机各写一则赞语。(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示例:“神舟”载人飞船——你是一叶轻舟,满载国人期待,徜徉浩瀚星海。
“鹊桥”中继星——飞架人间与天上,连接科技与传说。
①“嫦娥”月球探测器——______
②“鲲龙”飞机——______
参考答案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5~8题答案】
【答案】5. C 6. B 7. D 8.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题答案】
【答案】 ①. 温故而知新 ②. 月是故乡明 ③. 梦回吹角连营 ④.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10~12题答案】
【答案】10. ①准确地停顿;②重读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文字;③选择适宜的语速。
11. 乙文。乙文主要论述“朗读课文受人喜欢的原因”,是由“朗读课文热潮”这一现象引发的。所以画线句更适合删去。
12. 符合题意即可。
五、作文(60分)
【1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耕耘与收获:生命永恒的辩证法
艾青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道出了人类文明最朴素的真理。这不仅是对农耕文明的礼赞,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在耕耘与收获的辩证关系中,蕴含着人类与自然最原始的契约,也昭示着个体成长与文明发展的永恒法则。
翻开人类文明的史册,农耕文明的曙光正是从第一粒播下的种子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黄河岸边,先民们用粗糙的石器翻动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懂得,只有经过春耕夏耘的辛劳,才能迎来秋收的喜悦。这种朴素的认知,构成了人类最早的生存智慧。正如古希腊哲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所言:“劳作不是耻辱,懒惰才是。”人类正是在与土地的对话中,建立起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理解。
个体的成长同样遵循这一法则。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经历了无数个与数学公式相伴的不眠之夜;莫扎特在创作出《安魂曲》之前,已经用稚嫩的手指在琴键上磨出了茧。达·芬奇在成为大师前,画了无数个鸡蛋;王羲之在成为书圣前,洗黑了整个池塘的水。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与积累,正是生命蜕变的必经之路。就像种子必须经历黑暗的泥土才能破土而出,人的精神也需要在辛勤耕耘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当代社会追求速成与即时满足的风气,正在消解这种耕耘与收获的辩证关系。人们渴望不劳而获,期待一夜暴富,却忘记了生命最基本的法则。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走进森林是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回归耕耘的本质,或许正是我们对抗浮躁的一剂良方。在这个意义上,艾青诗句中的“辛勤劳作”与“金色颗粒”,不仅是对农业文明的缅怀,更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刻启示。
生命如四季轮回,耕耘与收获构成了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我们既是大地的耕耘者,也是生命的收获者。当我们俯身土地,播下汗水与希望时,我们也在耕耘自己的心田。金色的颗粒不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精神的充盈。这或许就是艾青诗句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辛勤耕耘中,我们不仅收获果实,更收获生命的完整与丰盈。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14~15题答案】
【答案】14. 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15. 选择“伤感之梦”。理由:诗人回忆旧游而流泪,伤感美好时光的流逝。
选择“美好之梦”。理由:诗人追忆旧游快乐,沉醉成都生活的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16~18题答案】
【答案】16. A 17. (1)父老担忧这件事,相随修筑堤坝来防止它外面的水(灌入),用箕畚运土来堆在白田中。
(2)人对于白田,能够持续使用自己的力量,即使是积水的洼地也可以让(它)变成美好的土地。
18. B处。①承接前文所写白田从池塘变为良田这一事实;②引出后文作者对人力能使污泽变美壤的议论;③进而引出作者的观点:人通过学礼明义能变得智慧贤德。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9~20题答案】
【答案】19. CD 20. B 示例:对道德原则和个人尊严的坚守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21~24题答案】
【答案】21. ①河底残留的旧物件曾见证过村庄祖先的生活。②小河的景物反映着村庄四季的变化过程。③河上的桥见证着村庄人情往来的历史。④流淌的河水见证着村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历程。
22. ①这段写小河缺少蓬勃生机的现状,能与前面两段写小河生机勃勃的过往形成对比,凸显河流现在的变化。②这段内容能表现作者面对村庄变化的怅惘之情,增加文章意蕴。
23. B。①形象地写出了那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无声息消逝的状态,表达了“我”对往昔的追忆。②紧扣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河流”,并与文章开头写“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形成呼应。
24. ①回忆河流四季之景、桥墩寻名趣事、桥的变迁和牧羊老人的生活,能展现村庄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和谐的社会风貌,使内容更丰富。②通过多次回忆,层层叠加,表现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村庄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感悟,使意蕴更深厚。③行文上形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使可读性更强。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关联技术 ②. 示例:体现功能 ③. 示例:蕴含美好寓意
(2) ①. 为何用“神舟”命名载人飞船 ②. “神舟”谐音“神州” ③. 彰显中国航天事业的民族特色 ④. 古有飞天梦想
(3) ①. 你是月宫仙子,携科技玉杵,叩响蟾宫之门。 ②. 护山河无恙,守海天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