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造价工程师>模拟试题>正文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二)

2020-12-24 17:42:01
985考试网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1)


  背景:

  某国有资金建设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施工招标,业主委托具有相应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的中介机构编制了招标文件和招标控制价及标底。

  该项目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下:

  1.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不得超过招标控制价并不得低于标底。标底及招标控制价明细在招标文件中公布。

  2.招标文件开始发售日期为6月15日,停止发售日期为6月19日。投标截止日期为7月4日。

  3.招标控制价为3000万元,投标保证金统一定为80万。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与投标有效期保持一致。

  4.投标企业必须为国有企业。

  A、B、C、D、E五家投标人投标书中与报价和工期有关的数据

  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发现E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过低。部分评标办法规定如下:

  评标时采用最低综合报价(相当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的原则,但有效标中最低投标价低于次低投标价10%的报价将不予考虑。工期不得长于18个月,若投标人自报工期少于18个月,在评标时将考虑其给招标人带来的收益,折算成综合报价后进行评标。假定:在评标时考虑工期提前给招标人带来的收益为每月50万元。若实际工期短于自报工期,每提前1天奖励1万元;若实际工期超过自报工期,每拖延1天应支付逾期违约金2万元。

  问题:

  1.请逐一分析项目招标文件包括的1~4项规定是否妥当,并对不妥之处说明理由。

  2.对于投标人E的投标报价,评标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

  3.若投标委员会认定E投标报价无效,列式说明评标委员会应确定的中标人排序

  问题1:

  1.①“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不得超过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明细在招标文件中公布”妥当。

  ②“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不得低于标底,标底在招标文件中公布”不妥当。

  理由:根据招投标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招标人不得规定最低投标限价,并不得以投标报价超过标底上下浮动范围作为否决投标的条件。招标人设有标底的,标底应该在开标时公布。

  2.妥当。

  3.①“投标保证金统一定为80万”不妥当。

  理由:根据招标投标法及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且不得超过80万。

  ②“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与投标有效期一致”妥当。

  4.不妥当。理由:根据招投标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非法限定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组织形式属于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投标人或潜在投标人。问题2:对于投标人E的投标报价,评标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根据评标办法相关规定:评标委员会应当书面通知投标人E做出澄清投标报价过低的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E能够合理说明并提供证明材料,认定为E投标报价有效。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认定投标人E以低于成本报价竞标,其投标作无效标处理。

  问题3:若投标委员会认定E投标报价无效,列式说明评标委员会应确定的中标人排序。

  A的投标报价为=400+1000+1020=2420(万元),自报工期4+10+6-2=18(月)

  B的投标报价为=420+1080+960=2460(万元),自报工期3+9+6-2=16(月)

  C的投标报价为=380+1100+1000=2480(万元),自报工期3+10+5-3=15(月)

  D的投标报价为=390+1000+980=2370(万元),自报工期4+9+5=18(月)有效标中D投标报价最低,低于次低投标报价A的比例为:=1-2370/2420=2.06%<10%,所以D投标报价有效。

  A经评审的投标报价=2420(万元)

  B经评审的投标报价=2460-(18-16)×50=2360(万元)

  C经评审的投标报价=2480-(18-15)×50=2330(万元)

  D经评审的投标报价=2370(万元)

  所以评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人顺序为:

  第1名:C投标人;第二名:B投标人;第三名:D投标人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2)


  某工业项目的宿舍楼项目,由4栋宿舍楼组成,发包人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与承包人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按设计文件项目所需的设备由发包人采购,管理费和利润为人材机费用之和18%,规费和增值税综合费率为人材机费用与管理费和利润之和的16.5%(计算相关增值税时,假设本题中人材机价格均为不含税价格),人工工资标准为80元/工日,窝工补偿标准为50元/工日,施工机械窝工闲置台班补偿标准为正常台班费的60%,人工窝工和机械窝工闲置不计取管理费和利润,工期240天,每提前或拖后一天奖励(或罚款)5000元(含税费)。

  开工前,承包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采取横道图流水施工方法,将每栋宿舍楼作为一个施工段,施工过程划分为基础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室内装饰工程和室外工程4项,每个施工过程投入1个专业工作队,拟采取异步距异节奏流水施工。由于该计划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监理工程师批准了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如图4-1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开工后第10天,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时,遇到持续2天的特大暴风雨,造成工地堆放的承包人部分周转材料损失费用2万元,特大暴风雨结束后,承包人安排该作业队中20人修复损坏的模板及支撑花费1.5万元,30人进行工程修复和场地清理,其他人在现场停工待命,修复和清理工作持续了1天时间。施工机械A、B持续窝工闲置3个台班(台班费用分别为:1200元/台班、900元/台班)。

  事件2:工程进行到第30天时,监理单位检查基础工程时,发现有部分预埋件位置偏差过大,经沟通,承包人安排10名工人用了6天时间进行返工处理,发生人材费用1260元,本项结构安装工程按计划时间完成。

  事件3:工程进行到第35天时,结构安装的设备与管线安装工作中,因发包人采购设备的配套附件不全,承包人自行决定采购补全,发生采购费用3500元,并造成作业队整体停工3天,每天人员窝工30个工日,因受干扰降效增加作业用工60个工日,施工机械C闲置3个台班(台班费1600元/台班),设备与管线安装工作持续时间增加3天。

  事件4:为抢工期,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承包人将室内装修和室外工程搭接作业5天,因搭接作业相互干扰降效使费用增加20000元。其余各项工作的持续时间和费用没有发生变化。

  上述事件发生后,承包人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发包人提出索赔,并提交了相关索赔资料。问题:

  1.分别说明各事件工期,费用索赔能否成立?简述其理由。

  2.各事件工期索赔分别为多少天?总索赔工期为多少天?实际工期为多少天?

  3.承包人可以得到的各事件费用索赔为多少元?总费用索赔额为多少元?工期奖励(或罚款)为多少元?

  4.在原施工计划编制时,若承包人采取增加作业队伍,按等步距组织施工,请画出流水施工横道图。按此施工时,计划工期为多少天?可以提前多少天完成项目?可以得到多少工期提前奖励?

  问题1:

  事件1:工期索赔成立,因为开工后第10天的基础工程施工是关键工作,并且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延误和清理修复花费的时间,所以可以索赔工期;部分周转材料损失费用,修复损坏的模板及支撑,清理现场时的窝工及机械闲置费用索赔不成立,因为不可抗力期间工地堆放的承包人部分周转材料损失及窝工闲置费用应由承包人承担;修理和清理工作发生的费用索赔成立,因为修理和清理工作发生的费用应由业主承担。

  事件2:工期和费用索赔均不能成立,因为此事件是承包人施工质量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应由承包人自己承担,且此事件并没有造成工期的延误。

  事件3:工期索赔成立,因为第35天时,结构安装工程是关键工作,且发生延误是因为发包人采购设备不全造成,属于发包方原因;现场施工增加的费用索赔成立,因为发包方原因造成的采购费用和现场施工的费用增加,应由发包人承担;采购费用3500元费用索赔不成立,因为是承包人自行决定采购补全,发包方未确认。事件4:工期和费用均不能索赔,因为承包人自身决定增加投入加快进度,相应工期不会增加,费用增加应由施工方承担。施工单位自行赶工,工期提前,最终可以获得工期奖励。

  问题2.

  事件1可以索赔3天;事件2索赔0天;事件3可以索赔6天;事件4索赔0天。总工期索赔3+6=9(天),实际工期=240+9-5=244(天)。

  问题3.

  事件1费用索赔:30×80×(1+18%)×(1+16.5%)=3299.28(元)

  事件3费用索赔:

  =(3×30×50+60×80×(1+18%)+3×1600×60%]×(1+16.5%)

  =15196.26(元)

  总费用索赔额为3299.28+15196.26=18495.54元。

  工期奖励=(240+9-244)×5000=25000(元)。

  问题4.

  1)确定流水步距K=min{20,40,40,20}=20

  2)确定专业队数目:

  b1=t1/K=20/20=1;b2=t2/K=40/20=2;b3=t3/K=40/20=2

  b4=t4/K=20/20=1;专业工作队总数为:n'=1+2+2+1=6

  工期T=(m+n'-1)K+∑G+∑Z-∑C=(4+6-1)×20=180(天)

  按此施工时,计划工期为180天,可以提前60天完成项目,可以得到30万元工期提前奖励。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3)


  背景资料:某企业投资建设一个工业项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如下:

  (1)项目工程费用为20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500万元(其中无形资产费用为200万元),基本预备费费率为8%,预计未来3年的年均投资价格上涨率为5%。

  (2)项目建设前期年限为1年,建设期为2年,生产运营期为8年。

  (3)项目建设期第1年完成项目静态投资的40%,第2年完成静态投资的60%,项目生产运营期第1年投入流动资金240万元。

  (4)项目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均由资本金投入。

  (5)除了无形资产费用之外,项目建设投资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其中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00万元),无形资产按生产运营期平均摊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8年,残值率为5%,采用直线法折旧。

  (6)项目正常年份的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件,正常年份年总成本费用为950万元(含可抵扣进项税50万元),其中项目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为550元(含可抵扣进项税额50元),其余为固定成本(不含可抵扣进项税)。项目产品预计售价为不含税销售价为1400元/件,增值税税率为13%,增值税附加税税率为12%。

  (7)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8)项目生产运营期第1年的生产能力为正常年份设计生产能力的80%,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均按正常年份的80%计,第2年及以后各年的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100%。

  问题:

  1.分别列式计算项目建设期第1年、第2年价差预备费和项目建设投资。

  2.分别列式计算项目生产运营期的年固定资产折旧和正常年份的年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经营成本。

  3.分别列式计算项目生产运营期正常年份的所得税和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4.分别列式计算项目正常年份的产量盈亏平衡点。

  问题1:

  基本预备费=(2000+500)×8%=200(万元)

  静态投资额=2000+500+200=2700(万元)

  第1年价差预备费=2700×40%×[(1+5%)1.5-1]=82.00(万元)

  第2年价差预备费=2700×60%×[(1+5%)2.5-1]=210.16(万元)

  项目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2700+82.00+210.16=2992.16(万元)

  问题2:

  固定资产折旧=(2992.16-200-100)(1-5%)/8=319.69(万元)

  正常年份的可变成本(含税)=10000×550/10000=550.00(万元)

  正常年份的可变成本(不含税)=10000×500/10000=500.00(万元)

  固定成本=950-550=400.00(万元)

  或:固定成本=900-500=400.00(万元)

  经营成本=总成本-折旧-摊销

  摊销=200/8=25.00(万元)

  经营成本(含税)=950-319.69-25=605.31(万元)

  经营成本(不含税)=900-319.69-25=555.31(万元)

  问题3:

  运营期第1年的增值税=1400×13%×80%-50×80%-100=5.6(万元)

  运营期第2年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400×13%-50=132(万元)

  运营期第1年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不含税)-总成本费用(不含税)-增值税附加=1400×80%-900×80%-5.6×12%=399.33(万元)

  或:

  运营期第1年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含税)-总成本费用(含税)-增值税附加=1400×(1+13%)×80%-(950×80%+100)-5.6-5.6×12%=399.33(万元)

  所得税=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正常年份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含税)-总成本费用(含税)-增值税税金及附加=1400×(1+13%)/10000-950-132-132×12%=484.16(万元)

  或:正常年份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不含税)-总成本费用(不含税)-增值税附加=1400-900-132×12%=484.16(万元)

  正常年份的所得税=484.16×25%=121.04(万元)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484.16-121.04=363.12(万元)

  资本金净利润率=净利润/资本金=363.12/(2992.16+240)=11.23%

  问题4:

  总收入=总支出

  设盈亏平衡点为Q,利润总额=0,

  含税:收入(含税)-总成本(含税)-增值税及附加=0

  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总成本(不含税)-附加=0

  思路一:(含税)

  销售收入(含销项税)-增值税及附加=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含进项税)

  Q×1400×(1+13%)-(Q×1400×13%-Q×50)-(Q×1400×13%-Q×50)×12%=4000000+550Q

  Q=4525(件)

  思路二:(不含税)

  Q×1400-(Q×1400×13%-Q×50)×12%=4000000+(550-50)Q

  Q=4525(件)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4)


  某企业拟新建一工业产品生产线,采用同等生产规模的标准化设计资料,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基础数据如下:

  1.按现行价格计算的该项目生产线设备购置费为720万元,当地已建同类同等生产规模生产线项目的建筑工程费用,生产线设备安装工程费用、其他辅助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占生产线设备购置费的比重分别为70%,20%,15%。根据市场调查,现行生产线设备购置费较已建项目有10%的下降,建筑工程费用、生产线设备安装工程费用较已建项目有20%的上涨,其他辅助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无变化。拟建项目的其他相关费用为500万元(含预备费)。

  2.项目建设期1年,运营期10年,建设投资(不含可抵扣进项税)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10年,残值率为5%,直线法折旧。

  3.项目投产当年需要投入运营期流动资金200万元。

  4.项目运营期达产年份不含税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6%,增值税附加按增值税的10%计取。项目达产年份的经营成本为760万元(含进项税60万元)。

  5.运营期第1年达到产能的80%,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含进项税)均按达产年份的80%计。第2年及以后年份为达产年份。

  6.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8%。

  问题:

  1.列式计算拟建项目的建设投资。

  2.若该项目的建设投资为2200万元(包含可抵扣进项税200万元),建设投资在建设期均衡投入。

  (1)列式计算运营期第1年、第2年的应纳增值税额。

  (2)列式计算运营期第1年、第2年的调整所得税。

  (3)假定计算期第4年(运营期第3年)为正常生产年份,计算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并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拟建项目设备购置费为720.00(万元),已建类似项目设备购置费=720/(1-10%)=800.00(万元);

  已建类似项目建筑工程费用=800×70%=560.00(万元);

  已建类似项目设备安装工程费用=800×20%=160.00(万元);

  已建类似项目其他辅助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800×15%=120.00(万元);

  拟建项目的建筑工程费及设备安装工程费=(560+160)×(1+20%)=864.00(万元);

  拟建项目的建设投资=720+864+120+500=2204.00(万元)。

  2.(1)运营期第1年应纳增值税额=1200×16%×80%-60×80%-200=-94.40(万元)

  运营期第2年应纳增值税额=1200×16%-60-94.40=37.60(万元)

  (2)折旧费=(2200-200)×(1-5%)/10=190.00(万元)

  运营期第1年调整所得税=[1200×80%-(760-60)×80%-0-190]×25%=52.50(万元)

  运营期第2年调整所得税=[1200-(760-60)-37.60×10%-190]×25%=76.56(万元)

  (3)运营期第3年应纳增值税=1200×16%-60=132.00(万元)

  运营期第3年调整所得税=[1200-(760-60)-(1200×16%-60)×10%-190]×25%=74.20(万元)

  运营期第3年息税前利润=1200-(760-60)-13.20-190=296.80(万元)

  总投资收益率=296.80/(2200+200)=12.37%

  总投资收益率为12.37%大于行业平均收益率8%,所以项目可行。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5)


  背景资料:某拟建项目财务评价数据如下:

  1.建设期2年,生产运营期8年。第3年投产,第4年开始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2.建设投资10000万元(包含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无形资产;其余形成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12年,残值率为5%。

  4.无形资产在运营期内,均匀摊入成本。

  5.项目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量1.5万吨某产品,预计每吨不含税销售价为5000元,增值税销项税率为不含税销售收入的13%,增值税附加为应纳增值税额的12%,所得税税率为25%。

  6.项目各年的资金投入、收益、成本等基础数据,见表1.1。

  7.还款方式:建设投资贷款在项目运营期前5年等额本息偿还,贷款年利率为6%。

  表1.1某拟建项目资金投入、收益及成本数据表单位:万元



a.png


  问题:

  1.列式计算建设期利息与项目总投资。

  2.列式计算运营期第1年应偿还的本金、利息。

  3.列式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资产余值、无形资产摊销费。

  4.列式计算运营期各年应纳增值税、增值税附加。

  5.列式计算运营期第1年、最后1年的总成本费用、所得税、净利润。

  6.站在自有资金的角度,列式计算运营期第1年、最后1年的净现金流量。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问题1:

  (1)建设期贷款利息:

  第1年贷款利息=2000/2×6%=60万元

  第2年贷款利息=(2000+60+3000/2)×6%=213.6万元

  建设期贷款利息合计:60+213.6=273.6万元

  项目总投资=10000+273.6+1000=11273.6万元

  问题2:

  每年应偿还的本息额=(5000+273.6)×(A/P,6%,5)=5273.6×0.2374=1251.95万元

  运营期第1年应还的利息=5273.6×6%=316.42万元

  运营期第1年应还本金=1251.95-316.42=935.53万元

  问题3:

  每年固定资产折旧费=(10000+273.6-800-1000)×(1-5%)÷12=670.83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10000+273.6-800-1000)×5%+670.83×4=3107万元

  或:固定资产余值=10000+273.6-800-1000-670.83×8=3107万元

  (4)每年无形资产摊销费=1000÷8=125(万元)

  问题4:增值税、增值税附加

  计算期第3年:

  增值税=5000×1×13%-390-800=-540<0不纳增值税

  增值税附加=0

  计算期第4年:

  增值税=5000×1.5×13%-560-540=-125不纳增值税

  增值税附加=0

  计算期第5年:

  增值税=5000×1.5×13%-560-125=290应纳增值税290万元

  增值税附加=290×12%=34.8万元

  计算期第6-10年:

  增值税=5000×1.5×13%-560=415应纳增值税415万元

  增值税附加=415×12%=49.8万元

  问题5:

  运营期第1年

  总成本费用=3110+670.83+125+316.42=4222.25万元

  所得税=(5000-4222.25)×25%=194.44万元

  净利润=5000-4222.25-194.44=583.31万元

  运营期最后1年

  总成本费用=4440+670.83+125=5235.83万元

  所得税=(5000×1.5-5235.83-49.8)×25%=553.59万元

  净利润=(5000×1.5-5235.83-49.8)-553.59=1660.78万元

  问题6:

  运营期第1年:

  现金流入=5000+5000×13%=5650万元

  现金流出=700+1251.95+3110+390+194.44=5646.39万元

  净现金流量=5850-5646.39=203.61万元

  运营期最后1年:

  现金流入=5000×1.5×(1+13%)+3107+1000=12582万元

  现金流出=4440+560+415+49.8+553.59=6018.39万元

  净现金流量=12582-6018.39=6563.61万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