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节日作文>最新信息>正文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11篇)

2024-10-08 14:42:04
985考试网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下面是985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11篇),欢迎阅读与参考。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1

  金黄的树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天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到了。我踏上了家乡的路。往日泥泞的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2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是一个岁时节日。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7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习俗节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3

  从县城坐个多小时的车,再走十七、八里的山路,就到了杨家湾——这就是我的家乡。

  杨家湾有二、三十家人,我家住在寨子的中央。由于爸爸、妈妈待人和蔼,所以来我家拉家常的人特别多,我家也自然成了聚会点。

  对于大自然我没有多大的欣赏能力,但我只知道杨家湾草青、水绿、山可爱。近年来,经常看到许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什么写生、照相、吃农家饭等等,还不时听到他们在议论什么“原始风貌”、“世外桃源”等好多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家乡的节气很多,小朋友们最爱过节气,但我最喜欢的是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粮食收获,糯谷进仓,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那几天大人们碰到就爱说这句话。听说“老虎要咬妈”,我们小孩非常害怕,但看到他们嬉笑的脸色,我就知道是逗我们玩的。

  初八的晚上开始泡起糯米,第二天大清早就上zhènɡ,我们只知道拼命的往灶里加柴。糍粑是非常耗柴的,蒸了快两个小时,糯米饭的清香已经由厨房溢进堂屋再散到院坝。我们认为已经蒸好了,但老爸老妈此时才开始捣炒香的黄豆。待它全部变成细面面了,又加上一大包白糖。豆面制好了,他们就起zhènɡ,把雪白的糯米饭倒进duì窝。duì窝是大力士的乐园,你有多大的力都可以尽情往里使。大概有半个多小时,糯米饭完全变成了糍粑,此时男女老少就开始动起手来。

  农家人从不吝啬,糍粑好了,总是对着周围的人家高喊大叫“我家糍粑好了,我家糍粑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这种无尽的喜悦。

  夕阳照在山坡上,金黄的石蒜花光彩夺目。“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杨家湾的大大小小都爱唱这首歌,而那“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的古老歌谣将随风而散,为此,我真的有些感到惋惜。

  而今,九月九又要来到了,朋友,来杨家湾尝尝我们的糍粑吧!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重阳日这一天,大家会从四面八方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因为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也就是代表祝福老人们长命百岁。在赏菊花的同时,人们还会登上高山,眺望远方,这样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驱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是吃重阳糕的风俗,因为“高”和“糕”是同音字。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粮食丰收,品尝新粮的意思,后来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代表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古代,茱萸是一种草药,可以驱虫避邪,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来避邪。

  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和“久久”是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国把“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5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杜甫登高远眺,面对苍穹吟出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回到宿舍,发现手机里已经有多条短信了。当秋风吹来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来滋润你;当菊花盛开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飞向你;当重阳节到来时,我不惜巨款发条短信祝福你重阳快乐,工作别太累了。是一贯的搞笑风格。有人牵挂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关心的岁月不失落;别让幸福擦肩而过,别让美梦变成泡沫。愿你的快乐比所有人都多。Z总是很贴心。虽然这些短信大多并不是出自他们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浓的。握着手机的手渐渐暖热起来,然后传遍全身,我恍如被一份份千里,万里之外的关爱所包围,而这种关爱将充溢在体内的凄冷驱散了。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6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九九重阳是个登高的好日子,在我们的家乡,每到重阳节,家人们都要一起带上香气浓郁的菊花酒,相约登山远眺、观赏菊花。

  去年我们一家就选在了在这一天攀登崂山,这样既能联络家人的情感,又能锻炼身体。那一天我们经过了一番准备后出发了。崂山之上真热闹啊,到处都是游玩的人群,我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参观了道观,看了小瀑布还看到了一些小猴子,我还买了一些花生喂他们呢!

  看到他们吃的开心我也很快乐。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攀上了山顶,妈妈拿出了香甜的桂花糕给我吃,正在我吃的开心的时候,爸爸感慨的说现在家乡的变化真大啊,以前荒峻的高山如今已经变成了仙境般的存在,我一本正经的告诉爸爸,老师说国家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学习,等到将来建设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白鸽,我拿着一些买来的食物喂他们,几只可爱的信鸽低下头来,啄食着我手上的玉米粒,逗得我咯咯直笑。突然间一个孩子跑过,鸽群“唰”的一下飞了起来,洁白的翅膀连缀成了一片雪白的屏障,他们就像我们的家乡一样飞向了更美好的未来……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7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8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_,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9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爽朗的笑声传遍了……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10

  我的家乡坐落在古城开封的南面,具体地址是尉氏县门楼任乡。我们这里的重阳节与别的地方有些不同,那就是非常热闹,因为我们家乡有一个重阳节大庙会,四邻八乡的人都会来赶庙会的。

  每年的庙会我都参加,并且从头一天开始坚持到最后一天,天天都去,从搭戏台到拆戏台,从小商贩摆摊到收摊,我都历历在目,甚至有些商贩老板都能叫出我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我好热闹,而且我家就在附近。

  庙会最热闹的一天就是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的人最多,因为这一天是正会啊!街道两旁的商贩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有小食品、玩具、水果、干果、糕点、特色小吃等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我呢会拉着爸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去买,挨个尝,挨个吃,那种感觉非常过瘾。吃饱了喝足了,就去玩儿。好玩的东西就更多了:有蹦床、飞机、摩天轮、小火车、小木马,还有套圈(手拿着用铁丝或是竹子做的小圆圈,去套商贩们摆的小商品,套到什么就要什么,非常有意思。)

  可是大人们的心不在这里,而在戏台上,他们把戏台围的水泄不通,除了戏台后面,其它三面都是人。坐在最前面是老人,他们是忠实的戏迷,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样认真;他们每天早早地带着凳子就来了,像小学生听课一样,从头到尾非常认真。中间的是中年人或挤不到前面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向戏台上看,看不见了就伸长了脖子或是踮起脚尖,那姿势多累啊,可他们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最后面的是车队了,有脚蹬三轮车、电动三轮车、摩托三轮、两轮等等,他们也是看戏的,车上坐司机,车厢里坐老人和孩子,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白天玩累了,晚上我会坐在三轮车里跟爷爷奶奶看戏。与其说是看戏还不如说是凑热闹,舞台上彩灯闪耀,演员们鲜艳的服饰晃来晃去,豫剧的唱腔优美动听,有时听不懂,好在旁边有字幕,看懂一点。可我常常是嘴里吃着东西,眼睛已经闭上了,躺在有被褥的温暖的车厢里,做起了美梦。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篇11

  九月初九两阳相会,俗称“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个节日,都会让我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我最喜欢在家乡过重阳节了。重阳节前一天,孩子们都会闹着父母亲或奶奶做桐叶粑吃。从山上摘来新鲜的梧桐树叶,洗净备用,把花生米、腊肉、香肠等各种配料炒得香喷喷的,捣碎后和上一点野菜、红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状,放入桐叶中包好,捆实,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绵软,香气扑鼻,叫人难忘。

  过去我的家乡很穷,桐叶粑要在过节过年时才能吃上一回两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个小孩运气好吃到了包肉的桐叶粑,别的小孩准得羡慕死。记得有一次过重阳节,奶奶用野菜活着一点面粉做了些桐叶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个裹有鸡蛋的桐叶粑留给了我。我捧在手中,尽管心里馋得要命,却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这次吃完了,下次就没有了,想留着慢慢品尝。谁知就在这时,家里的狗窜出来一口就把桐叶粑叼了去。我又气又急,追着狗打,奶奶看见了,也一边骂狗一边想把桐叶粑抢回来。可人哪有狗快,一会儿狗就叼着桐叶粑无影无踪了。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奶奶安慰我说再给我包一个有鸡蛋的桐叶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没能再找出一个鸡蛋来。那一年的重阳节,我眼泪汪汪地坐在桌边,和大人们一起吃着粗糙而难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可现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几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电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昼;修路了,家乡不再贫穷闭塞。为通电通路这事,乡亲们可乐坏了!专门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敲锣打鼓地庆贺了一天。现在过重阳节,桌上不但有鸡鸭鱼肉,连“百事可乐”等时髦的饮料也上了桌。桐叶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现在的桐叶粑不再只有难嚼的野菜,而是各种里馅,各种样子应有尽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为了读书求学,我已离开家乡来到了吉首。可每当我吟到王维写的这首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乡的重阳节,想到重阳节那令人回味的桐叶粑。

推荐阅读